濟源旅游
 

旅游概況

一、旅游概述:

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,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,北依太行,西踞王屋,南臨黃河,東接華北平原,面積1931平方公里,人口72萬,是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。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、全國文明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國家衛生城市、國家森林城市、全國籃球城、國家節水型城市、中國人居范例獎城市等榮譽稱號。

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,古時濟水與長江、黃河、淮河并稱“四瀆”,歷史文化源遠流長。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,戰國至兩漢時期“軹邑”以富庶聞名天下。悠久的歷史饋贈給濟源不可勝數的文明瑰寶,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址遍布各地,木結構古建筑居全省之首,被譽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。這里的歷史傳說古老久遠,神話寓言名播中外,如黃帝祭天、女媧補天、鯀禹治水、后羿射日、愚公移山等,不勝枚舉。歷代帝王將相、文人騷客在此流連駐足,揮毫潑墨,白居易盛贊“濟源山水好”,乾隆帝稱譽“名山勝跡”。

濟源地處黃河流域,境內高山、大河、丘陵、平原交相輝映,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!疤煜碌谝欢刺臁蓖跷萆缴桨喂壬,雄、奇、險、秀、幽一體兼備。五龍口素有“十里畫廊”之稱,還有觀賞價值極高的太行獼猴和內陸水溫最高的醫用地熱礦泉。濟瀆廟內古建林立,亭臺樓榭,巧奪天工,垂柳清泉,引人入勝,為我國北方少有的古典園林。特別是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興建,將古老的黃河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,構成了高峽平湖、碧波蕩漾、港灣交錯、山水相融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的大黃河風景。這里還有“大河盆景”黃河三峽、“茶道之源”九里溝、“女媧之鄉”小溝背等景區各有特色,共同構成了濟源旅游的美麗畫卷,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。

二、景區簡介:七大品牌各具特色

(一)“天下第一洞天”王屋山

王屋山-黛眉山是世界地質公園,國家AAAA級景區,總面積265平方公里。王屋山一峰突起,丘阜卑圍,獨具王者風范,為中華民族大一統圣地,以后又為我國道教名山,現在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之圣地,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。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作為濟源市標,是激勵全國人民改天換地、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動力。

王屋山“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”而得名,銜晉接冀,脈承京師,為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,主峰天壇山,海拔1715米。據文獻記載:軒轅黃帝于元年正月甲子登天王屋山設壇祭天,大戰蚩尤,一統華夏,從此開創了我國5000年的文明史,天下太平,海內安然。黃帝在此拜廣成子為師,得道成仙。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,四方善士云集于此,道教鼻祖老子李耳以及仙人王子晉、著名方士于吉、南岳夫人魏華存、道教理論家葛洪都曾在此問道,奠定了王屋山在我國道教十大洞天中的宗首地位,被稱為“天下第一洞天”。唐代,這里相繼建成了紫微宮、陽臺宮、總仙宮、清虛宮、十方院、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筑,可以說是三里一宮、五里一殿。從此,王屋山宮觀林立,高道如云,香客如流,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。

王屋山的云、樹、溪、山妙如仙境,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尋幽訪勝。唐代詩人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王維、孟浩然、李商隱、韓愈在此留連忘返,寫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。李白在陽臺宮留下唯一傳世真跡《上陽臺帖》,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!八幫酢睂O思邈晚年曾結廬于王屋山翠微庵,直至仙逝。沿天壇神路登山,大小廟宇如金絲串珠,經瘦龍嶺、轉十八盤、度仙人橋、攀紫金崖,方可到達天壇極頂。如今天壇索道,是目前中原地區游線最長、落差最大的觀光索道,為王屋山增添了現代化的新景觀。

此外,這里還有“天壇倒影”、“王母仙燈”等五大天象奇觀和華北地區罕見的原始森林、娃娃魚、金錢豹、銀杏樹、紅豆杉等珍稀動植物。

(二)“中原看海的地方”小浪底

國家AAAA級景區小浪底,位于濟源市南30公里。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即興建于此。

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“八五”計劃重點建設項目。1991年9月1日開始前期工程準備,1994年9月12日主體工程正式開工,2001年12月27日完工,總投資347.46億元人民幣。它是萬里黃河上的投資最大、壩體最長最高、庫容最大、控制流域面積最廣、綜合效益最好的大型水利工程。它以擔負下游防洪、防凌、減淤任務為主,同時,又兼顧供水、灌溉、發電等綜合性開發。它的建成,可使黃河下游的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,是中國治黃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。

每年一度的“調水調沙”濁浪滔天,聲震幽谷,堪稱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泥沙瀑布。大壩上游水域高峽平湖,千島棋布,是自然風光和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旅游勝地。

(三)“中國猴山”五龍口

五龍口風景名勝區位于濟源市區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處,是以自然、人文景觀為主,以獼猴、溫泉為兩大特色的國家AAAA級景區和河南省“雙十佳”旅游區,也是國家級太行獼猴自然保護區。

五龍口原稱秦渠枋口,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,以枋木為閘而得名。這里,沁河截山而出,兩岸斷壁如削,幽谷碧波蕩漾,景色十分迷人。早在東漢時期,漢明帝劉莊即在此建造了沁水公主園,《沁園春》詞牌即源于此。風流天子隋煬帝慕名游覽五龍口,宴享極樂,三日方歸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盛贊“濟源山水好”,乾隆皇帝稱之為“名山勝跡”。

千年流淌的沁河,造就了五龍口這方奇山秀水!爸袊剿嬜趲煛鼻G浩,對家鄉情有獨鐘,經常攜筆在此寫生,形成了獨特的畫風,對后世影響深遠。景區的荊廬、荊浩畫館,收藏著大量的書畫珍品。

五龍口溫泉是我國內陸水溫最高、水質最好的醫用地熱礦泉之一,含有3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,可治療20多種疾病。

五龍口是后羿射日故事的發生地,這里的陽落山、桃都山、香爐山、箭過頂、老君頂、金雞頂,都與后羿射日的故事有關。由桃符等演變而成的春聯、門神亦源于此地。這里遍地桃樹、滿山獼猴,景區修建的中華獼猴園是我國最大的獼猴馴養、繁育、表演、科研基地。

(四)“皇家山水”黃河三峽

國家AAAA級景區黃河三峽既有南國山水的柔媚與婉約,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與陽剛,三條峽谷各具特色:孤山峽鬼斧神工、群峰競秀;龍鳳峽九曲十折、峽深谷幽;八里峽峭壁如削、雄偉壯觀。景區不僅高峽平湖、港灣交錯、奇峰林立、洞龕眾多,而且還有“鯀山禹斧”的黃河文化、“京娘化鳳”的美麗傳說、“洞天福地”的祈福文化、“犀牛望月”的風水寶地等一系列君王勝跡,被譽為“黃河三峽,皇家山水”,堪稱“中原第一高峽平湖,華夏罕見大河風光”。

黃河三峽景區地處國家級風景區王屋山與小浪底游線的樞紐地段,交通便捷,設施完善,是旅游、觀光、休閑的好去處。

(五)“女媧之鄉”小溝背

國家AAAA級景區小溝背是華北地區最典型、最壯觀的火山巖地貌。這里滿溝的五彩石,大的如樓宇,小的如鳥卵,五色膠結之狀真的就像“熔煉”的一樣;鰲背頂橫空出世,長2000米,厚400米,遠望酷似一只巨大的無足神龜臥于峰頂;號稱“百米長卷”的四空山娃娃崖,上面爬滿成千上萬個栩栩如生的淺黃色裸身石娃娃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令人嘆為觀止。

古時候,人們根據這些“規模宏大、歷史久遠、形象逼真、系統完整”的像型物,便演繹出了一部壯麗的“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,斷鰲足以立四極”和女媧摶土造人的創世神話。

小溝背原始森林,參天的古樹老藤,枝冠相連,縷縷光束射入林中,四處彌漫著幽幽的清涼和靜謐。原始森林里保存著包括紅豆杉、紫斑牡丹、靈芝、猴頭以及金雕、香獐等我國大量珍稀的野生動植物。清澈的溪流在墨綠色的基巖上奔騰跳躍,巨石相間,潭瀑相連,懸空棧道和造形別致的小橋,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山村民居采用石頭壘砌,依山傍水,建筑奇特,居民淳樸,熱情好客,土特山珍,任人品嘗,這種原生態環境,猶如世外桃源。

(六)“濟水之源”濟瀆廟

濟瀆廟,全稱濟瀆北海廟,是古“四瀆”中唯一保存最完整、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遺產,現存宋、元、明、清古建筑22座,歷代碑刻40余通,被譽為“中原古建筑博物館”,并被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授予“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”稱號。

古時候,濟水與長江、黃河、淮水并稱“四瀆”,歷史文化遠流長。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,唐玄宗天寶三年(744年)晉封為清源公。宋微宗宣和七年(1125年),濟水被封為清源忠護王,明洪武二(1369年),改稱北瀆大濟之神。自隋以來,歷代皇帝或遣使、或親臨舉行盛大祭祀活動。

濟瀆廟從北朝南,始建于隋開皇二年(公元582年),占地86000平方米,總體平面布局呈“甲”字形,意為“甲天下”;又說為“龜”字形,意為金龜探海。主體建筑排列在三條縱軸體上,前有濟瀆廟,后有北海祠,東有御香院,西有天慶宮,形成了以濟瀆為主、遷延北海、天人合一、四瀆同祭的格局,是歷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地方,規格大大超過江瀆、河瀆、淮瀆三廟,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。

清源洞府門斗拱九彩重昂,層層相扣,雄渾碩大,為國內罕見的明代木牌樓建筑。濟瀆寢宮建于宋開寶六年(公元937年),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,為中原地區最古老的建筑之一,堪稱國寶。

濟瀆廟為濟水東源,池中清泉噴涌,游魚可數,與四周亭臺樓榭交相輝煌映,具有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風格。白居易《題濟水》詩曰:“盈科不數尺,岸柳難通舟。胡為來自古,列瀆稱諸侯!

(七)“茶道之源”九里溝

九里溝景區以奇異山水風光為主體,點綴著古老的道教文化。境內奇峰飛瀑、鹿猴爭鳴、云繞巒海、風動林濤,能讓人領略到回歸自然的妙趣。

古時,濟源雅稱“玉川”。九里溝是唐代詩人、“茶仙”盧仝的故里。相傳盧仝經常在九里溝烹茶賦詩,至今九里溝仍有玉川泉、花洞田、盧仝墓等遺跡。他的《七碗茶歌》,在日本演變成了茶道,久負盛名,F建有品茗延壽臺、盧仝茶館等。

九里溝瀑布眾多,其中以九龍飛瀑和石槽瀑布最為壯觀。豐雨期的九龍飛瀑,數股激流從斷崖絕壁傾瀉而下,霧氣升騰,聲震山谷。石槽瀑布的如流似瀑,清澈的溪水在數百米長的石谷中連跳七級,年深日久,將河床沖刷成S型。

峽谷盡頭,群峰壁立,九里溝山中石龕氣勢恢宏,內建一座小巧玲瓏的蟾堂古廟,的確是道教因山就勢、天人合一、巧奪天工建筑的典范,相傳為道教祖師劉海蟾修道之所。龕頂天泉,終年不絕,垂直飛瀉,傾灑如注,據說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”、“劉海戲金蟾”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。

金爐頂古跡繁多,有“北武當山”之稱。其下的東王母洞,與天壇山王母洞遙相呼應,堪稱石材建筑之精華,石墻、石瓦、石窗、石門,以石材小物簡飾之功,達到化合自然之妙。

水洪池海拔1460米,形成了獨特的山頂小氣候,盛夏最高氣溫不超過28℃,晚上睡覺離不開被子,秋天沒有蚊子,是理想的避暑勝地。水洪池至今保留著石板路面、石樓、石磨、石碾和別具一格的風俗民情,給人以“世外桃源”之感。到了冬天,這里霧凇玲瓏剔透,又是一番迷人景象。

此外,這里還有逸仙洞、仙果洞、天仙橋、天然大溶洞等景點值得游覽。

人妻~夫の部下との密かな关系